目前位置:首頁 > 工商產業新聞 > 工程師談工業4.0
福寶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service2
地址 臺中市龍井區台西南路256巷30弄3號
電話 04-26303255
傳真 04-26303256
營業時間 早上08:00至晚上17:00
網址 www.fb-vacuum.com
聯名網址 54002899.link99.com.tw
產品/服務關鍵字 1.真空腔體設計及製造
2.真空零組件設計及製造
3.機械結構焊接
簡介











福寶精密成立於2012年12月,,我司專注於真空技術,致力真空鍍膜設備及真空系統之研發、設計與製造,真空腔體/真空零組件設計製造。堅持[誠信服務]、[專業素養]、[創新求進]、[品質承諾]、[永續經營],提供客戶端完整的真空系統解決方案。
Facebook Plurk Twitter Google+ Baidu Blogger Douban Evernote Flipboard Sina Weibo Gmail Y! Mail Addthis

工程師談工業4.0

工業4.0是目前很夯的議題,但是說真的,身為工程師,對此卻一知半解,真是汗顏。還好,日前機械月刊刊出一篇「工業4.0懶人包」的文章,讀完後總算茅塞頓開,有些概念了。茲整理心得如下:自從2011年德國提出工業4.0之後,風潮席捲世界各工業國家。台灣當然也不例外,什麼東西都要跟工業4.0扯上關係。敝公司號稱台灣自動化大廠,也端出一個「工業4.0智能工廠解決方案」之類的文宣。但是到底工業4.0是什麼?其實德國人提出的「工業4.0」,並非什麼具體的工業標準,也不是什麼創新技術,而是製造技術已經是世界頂尖的德國人,居安思危,為了避免被後進國家追上,好還要更好。所以他們提出一個努力的目標,讓自己更上一層樓,以面對未來的市場競爭。日耳曼民族真是深思熟慮阿!德國工業4.0的定義:主要精隨是整合目前多種新技術,如物聯網、大數據等,以Smart product及Smart Factory為核心的新製造模式。Smart product的目標是整個產品的價值鏈,包含雛型理念、訂單、設計、製造、出貨銷售、售後服務,一直到回收,都能確實掌握產品訊息,並全程提供服務。這個理念的實現,需要仰賴物聯網的普及。這樣製造者可以掌握產品整個生命週期的訊息,提供服務,也蒐集使用狀況,作為產品改進的依據。Smart product模式衍伸出Smart Factory的概念,所謂智慧型工廠乃指可以針對個別客戶的不同需求,量身製造。業務和生產都是動態可變的。達成工業4.0標準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或概念:能夠即時連接產品整個價值流的訊息,掌握所有的狀況,並有能力從這些訊息獲得最佳改善策略,增加產品價值。這需要在企業內以及跨企業間,相關人、事物,都能與系統動態連接,即時重組,即時優化、增值。(優化的含意:成本、稼動率、省能等)。德國工業4.0的具體目標:1.滿足個別客戶需求2.彈性3.最佳化抉擇4.資源生產力及效率5.新服務產生價值機會6.因應老齡化勞動市場7.工作與生活平衡8.高所得國家仍保有競爭力心得:依此看來,工業4.0是德國人想要繼續保有全球領先地位,給自己訂立的一個努力目標。而這個目標是基於目前市場的發展趨勢,未來技術可行性,以及本身的資源條件所訂立。說真的,比起美國好萊塢對未來想像的天馬行空,德國人還是務實多了。我99%相信應該10~20年間,德國人就會達成他們的目標,產業再升級。而台灣呢?除了跟著喊工業4.0口號之外,台灣產業升級的具體目標是什麼?德國人追求的目標我們當然可以參考,但是很多德國有的資源稟賦,台灣並沒有。所以,我們應該學習的是德國人務實理性的態度,檢討本身的條件,觀察世界發展趨勢,提出台灣工業x.0。我認為德國工業4.0的具體目標也頗適合用在台灣,但是順序應該倒過來。因為第1點「滿足個別客戶需求」,及第2點「彈性」,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型態,本就擅長少量多樣的彈性生產模式,這確實是台灣應該發揚光大的優勢。但是如何在「提高所得」(第8點),與「工作與生活平衡」(第7點)的全民未來目標下,達到「有效率的運用資源」(第4點)?並且還能產生新服務機會(第5點),降低失業率,並良好因應老齡化的勞動市場(第6點)?台灣產業cost down的能力很強,但那是基於便宜的水、電、及勞力成本,並不是真的做到效率最佳化。如果電價、水價、工資大幅上揚,廢棄物處理成本增加,迫使老闆必須採用更省能的工廠設施,更有效率的設備及生產方式,並提升勞工的單位產能,避免無效率的勞力行為。這樣才算是做到最佳資源生產力及效率。目前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是:產業創新不足,投資停滯,工資成長緩慢。所以台灣發展目標應該是:在提高所得,並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目標下,利用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新科技,充分發揮少量多樣之彈性生產模式的優勢,並珍惜使用有限的資源,達到生產效率的最佳化。而面對不斷創新的產品、技術,政府部門需迅速反應,法規即時更新,政策即時更改,教育課程即時更換。許多失去競爭力的公司、產業,不應該像日本政府一樣死命拯救。產業的新陳代謝是必然,有死才有生。而個人在面對新時代的變革,也需時時更新技能,跨界學習。研發的要懂市場行銷,以便即時更改設計,而銷售人員也需能提供一些技術諮詢,快速回應顧客需求。總之,我們的思維也都得升級成工業4.0,才能在未來繼續保有競爭力,不被潮流淘汰。作者:李炎道 簡歷:工業技術研究院 ,目前任職自動化大廠工程師